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南非:比勒陀利亚,贫民窟,没有生存尊严的“贫困空间”

时间:2025-03-05 来源:哈达旅游

图/文 200度

这篇文章写写南非的贫民窟。

中国有棚户区,有大杂院,都不是贫民窟。深圳有城中村,那里的房子紧挨着房子,我会时不时去转转,买些菜,那里的生活超市肉菜很廉价。城中村绝不是贫民窟,尽管居住了大量的低收入外来打工人。

南非的贫民窟,多在城市边缘,乱搭乱建,木板废金属什么的,低矮简陋,密集如同蜂窝,说触目惊心毫不夸张。

下面这张图片摄自乡村。乡村的环境比贫民窟要好,但房子都差不多,无论形状,用材还是大小,只是密度上不同。

国内有城管,专门管市容市貌的,虽然常常被诟病,但我们这边已经看不见曾经也脏乱差的路边市场了。

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基本挨在一起,这两个城市的街景还是很漂亮的。城外马路不那么宽了,广告也稀奇古怪,拳击,博彩……有些既是街景,也像实物的广告,不很明白它们的意思。

没走进贫民窟,我们只从广告推测,贫民窟也是个小社会,有幼儿园、儿童诊所,等等。

国内什么时候有过贫民窟?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居住条件并不好,住房短缺,但传统意义上的贫民窟还是谈不上的。

贫民窟是贫困的空间化。1949年后,公有制集体化和严格的户籍管理,阻碍各地人员的流通。改革开放后,大城市吸引了外来打工人,但社区网格化、棚户区改造和强制遣返盲流等等,终于没有出现贫困聚集的“空间”。

人格尊重是最基本的人权,贫民窟让人失去了人的生存尊严。

之前黑人的贫困,我们归因于种族隔离。种族隔离取消之后,依然生活在如此贫寒局促肮脏的空间里!“站”起来,富裕起来是连贯的。“站”起来了,如果还是一直贫困不堪,就失去了“站”的意义。

Top